上课开始,我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朗读文本,区分“涯——崖”的区别,再引导全班学生齐诵文本,在前里,真正解决学生的字词、断句、读文等基础问题。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又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过程。同时,增加“自主预习卡”。“自主预习卡”的使用让学生的预习做得更加扎实有效,也让学生预习的更有目的。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确定好关键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习这首元曲的方法,我再整理到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拿出预习卡,同桌两人进行充分交流。以图文结构大卡呈现学习成果,适时补充完善本组大卡。最终组内练习讲解,推选最佳发言人,全班汇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选择的是自主联动,学得快的,多看,学的慢的,虽然看的少,但是又能在汇报环节进行二次补充。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汇报时,我给自己准备了“教师补讲卡”,检测学生汇报内容有无重复现象的出现,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最后,在课堂结尾处,我进行了两项补讲,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以乐景写哀情”的体会方法,二是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进行古诗创编,明白“不同的景抒发不同的情”的写作方法。三是补充本首元曲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走进作者的内心。最后,我还是把学习这首元曲的落脚点放在读和写上,真正实现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上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通观这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虽然“自主预习卡”学生填写的内容很多,但在开课初,我却没有充分使用。我想,下一节课应该指名几个学生先说说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要提醒大家的内容。真正发挥“自主预习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