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堂的特性

课堂的特性

2019年01月09日 19:42:39 访问量:152 作者:肖丽霞


 
教育随笔丨课堂的特性

这些天,在西外智慧教学课堂的听课评课过程中,除了对课堂的微观流程与结构在做解析与研讨,也一直在思考课堂的一些最本质的深层特性。课堂这些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01课堂的“超验性”

我们的课堂,通常会被视作平凡普通的日常师生教学场所,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又容易停滞在感性经验的操作层面。课堂常被看作是理性去魅,通透明亮的可视化过程。

其实,课堂并不是一个纯经验理智的逻辑化建构。课堂是“庙堂”,充满着超验非理智的激情、魅力与神圣感。课堂中有一种不可言说及不能逻辑化表达的超验情感氛围。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如将课堂视作安身立命的平台,在每堂课的有限时空,能不断再生及舒展几十个个体生命存在与联接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当作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每天重复性地“推石上山”。

课堂的超验性就是课堂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命价值的深层体现。当教师走进课堂,让自己和学生充满着对接下来几十分钟的想象、期待与内心的渴望。已知与未知的故事、人物、语言、符号、公式、定理……各种概念、推理、创意,想象,一起互动生成认知与情感的内容,有些是可言说的能被逻辑理性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但更有一种不可言说表达的“情绪”与“氛围”。知识生产建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心理的亢奋状态与愉悦感,而这种个体的内心感受,通过共情与分享,也会成为课堂中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一种集体体验及氛围,表现为师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究激情、聚精会神的关注度,一种出神入化的认知境界。好课堂的那种能被所有参与者全身心感受体验到的intensity (强烈的心灵动感) 也就是课堂的真正魅力所在。

02课堂的“双主体性”

课堂的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两者都是课堂的建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师的主体作用凸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一个最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共同参与构建深度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主体作用可能更多是“显性”可视的,但现代课堂教师的主体性更多是“隐性化”了。

教师的课堂设计、教案、备课、指导学生预习、课堂中的导入、组织同质异质各种小组的合作、讨论、生生、师生间的分享互动、提问答疑、动手实践、提炼概括、评价测试、练习作业、批改反馈……整个学习闭环中,教师的启发引领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但这些关键环节上教师越是个“隐性者”,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越强。

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课堂中一直受到压抑,主因也是教师的主体性太“显性化”。现代课堂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体性,但要转变教师主体性的呈现方式,教师主体作用由“显性”变“隐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凸起及显现。好课堂便是教师作为“隐性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显现主体”,这双主体通过课堂中的互动交融、同构共建知识、能力与素养。课堂的双主体也是平等互助、相互依托,同步发展,没有教师的主体发展,也无学生的主体确立,同样,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教师的主体性也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师生双主体和谐共生的发展,才是课堂目标达成度的基础保障。

03课堂时空结构的多样性

传统课堂常常是固定不变,讲台、黑板、课桌椅、教室的四堵墙加上固定的课时、课表及上下课铃声,将我们的课堂固定在一个统一但僵化的时空结构中,知识也变成了一个个“点”与“单元”,时间与空间变成了一个个间隔固化的可定量定形的标准单位。常常是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要“削足适履”地去适应一成不变的课堂时空。

课堂时空结构的重构再造,将课堂从“教室”中解放出来,会让课堂的形式与内涵变得更丰富多彩。时空结构的变化,会创设出多样丰富的教学场景,提供有张力弹性的灵动课堂结构,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校园中、校园外,天地间、社会中,处处都是大课堂。

戏剧舞台、美术馆音乐厅、老城墙古战场故居遗迹、纪念馆博物馆、创客空间、田间地头、工厂商场、行走路上、扶贫公益、社会调查……这些延伸的课堂,不仅打破了四堵墙、几十分钟一节课的时空限制,更是无限制地拓展了课堂内涵的容量与格局。

就是传统的教室,如能在教室中改变四周墙上的设计布置、课桌椅及讲台的形状及排列组合、每节课时间的灵活安排、长短课时的结合、师生在课堂中的位置地位的变动,都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变化及效能,可容纳日益变化创新的教学内容。

04课堂内涵的厚实性

说一千道一万,课堂中真正重要的是在其中展现的认知情感、意义价值内涵,师生每天在课堂中切磋交流、日积月累的东西,对人的成长发展有无意义及价值?

课堂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就是师生们在每堂课中要一起构建的认知起点。这一个个知识点,也是师生在课堂中要扎扎实实去解析理解掌握的真实学习内容。

但知识的建构,不是一个个零散点的拼凑与集合,而是点与点之间内在逻辑联系与过程系统的集成整合。课堂,既要有“点”状知识的习得、还要有线性的逻辑思考、非线性的创意想象。点与点之间的各种联接,是要靠高阶思维认知能力,才能合成构建起来。

所以,课堂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的层面,高阶的认知思考集成力,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要去关注重视的元认知。这种元认知的能力,是构成课堂深度有效学习的核心要素。

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要超越知识和能力,赋予课堂主体在每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其存在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内驱力。这一赋予日常生活个体生命的价值意义,是人类创建知识、生存发展的根基与源动力。所以,课堂的“实”,立足于知识一点一滴的扎实学习,课堂的“厚”,源于对知识习得过程中内在生命本质的深层体验与反思。

我们的课堂,要有扎实丰厚的内涵底蕴。

文章作者 | 林敏,系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编辑:肖丽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石家庄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