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8年09月29日 06:56:23 访问量:145 作者:赵红
[摘要] 课外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事的主体活动,它以学生主体的和谐发展为旨归,其理论意义在于明确课外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从而让课外阅读有效而充满活力。学校应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课程;教学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读书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借助于这个“风”和“帆”。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和谐发展——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课程与课外阅读思想的意义所在。
一、学校:读书氛围与课外阅读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一个学生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掌握,如果学生的智力活动只局限在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也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苦差使”。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籍的热爱,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的个人藏书比喻为“使学生通过读书而进入知识海洋的第一个出发港”。因此,他建议不管教师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还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图书室。在帕夫雷什中学,35名教师的私人藏书共有4.9万册。其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共有1.95万多册。关于教师的私人藏书,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购买四种书籍:一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二是关于人的学问的书籍,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书籍,以及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三是教育理论书籍,包括发展心理、个性心理、智育、体育、德育、美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四是文艺书籍。另外,《艺术通史》、《世界民族》、《简明文学百科词典》、《儿童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类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每位教师都要订几份报纸和几种杂志,不仅包括文艺杂志,还应包括《哲学问题》、《自然》、《知识就是力量》等科学刊物。
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从小就开始积累自己的藏书量。到了中学高年级,许多学生的个人藏书就相当可观了——约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册,有的甚至达到了四五百册。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每个家庭都过“书籍节”,他建议家长给儿童买一批藏书,使学生成立“书籍合作社”以增加书的使用频率;班主任建立本班的“书籍之角”;校长建设学校图书馆;教师给学生编写手抄本之类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一所学校不仅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藏书、爱书、读书的氛围,而且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教科书,必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两个教学大纲”的理论。第一个教学大纲是指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即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
课外阅读是学生记忆课本上的公式、规则和结论的“智力背景”或“智力底子”。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只局限于上课、读教科书和完成必须做的作业,那就根本谈不上说智育是一种有特殊方向性的教养活动。这在实践活动中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在牢固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找到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并在这门学科上大大越出第一教学大纲的范围。“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自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为精心选择读物而操心。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书籍,它们中有一些是平淡无奇之作,甚至还有一些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个人一生当中阅读的书不过2000本,所以不可单纯等待学生与“切合”他的书籍“邂逅相逢”。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本书。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也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包括供学生在中小学年代里阅读的900本书。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将帕夫雷什中学的十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低年级(一至四年级)、中年级(五至七年级)、高年级(八至十年级)。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
2.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
首先,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
其次,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练思考的能力,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建立起所学内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把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用,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
3.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他说:“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并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课外阅读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而且还是为了完善指导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它的教育价值。为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外阅读评价的指标体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能够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能够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能够区分所读内容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会思考,通过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会写作文。这七项指标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也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还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的方法。
第一,阅读过程评价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这种办法来检查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他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譬如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他在学生面前的黑板上挂了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有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游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如果学生在朗读故事时,眼睛离不开书本,在朗读结束时他还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的是故事中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反之,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感知一组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才算符合前文所说的“用心而快速地阅读”的标准。
第二,学习成绩反推法。苏霍姆林斯基用十年的时间对那些“发展水平最高的、最先进的学生”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的非必修的、大纲外的知识量,要比大纲规定的知识量超过好几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学生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最喜欢文科,相反,他们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爱好是研究自然科学和掌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学生因为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业成绩,而且对集体的整个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可以反推出课外阅读在其智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交流展示法。小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读的课外书籍在小组里作报告、作综合报导,评价学生是不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读书晚会——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散文中的片段,教师以此评价学生的“智慧和技巧”;庆祝语文节——期末,邀请村里的长者来参加,由他们来评定谁的故事或诗歌朗诵得最好,然后把书赠给优胜者;语言库存——检查学生的“词汇库”、读书笔记、卡片等,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当“小老师”——辅导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表演儿童话剧——让学生在“童话室”里表演《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的故事情节,等等。
第四,作文评价法。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把作文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进而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在他推荐的一至十年级的233个作文题目中,直接与课外阅读有联系的作文题有62个,其中有的与课外书籍中的名言警句有关,有的与课外书籍的人物有关,有的与课外读物中的事情有关。在这233个作文题目中,还有科幻想象作文题目,学生不参考相关资料是绝对动不了笔的,就是那些观察类的作文题目,也都能间接地检测学生吸收课外书籍中的思想、词句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五,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用“不止一年”的时间在思索:为什么少年这么不愿意阅读有趣的科学和文艺书籍,而那些轻松读物和低劣的惊险小说反而能吸引他们。这促使他去评价学生“真正的阅读”方面的能力。所谓真正的阅读,就是深入思考读物的内涵,学生对照读物的内容,思索自身和周围世界,审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让聪慧和美好的书籍代替无聊的活动,排遣精神的空虚。这种自我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学生刚一读完,教师提问就能够检验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在道德、审美等方面的表现才能显现出来,因为“生活时时刻刻在给人安排考试,人们以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通过考试”。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的目的是“造成一种风气”,使学生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东西不是成为囤积的“货物”,而是要在运用中转化为一种快乐与智慧。
三、意义:使课外阅读有效而充满活力
课外阅读的价值、内容、指导方法及评价方法是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课外阅读既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教学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研究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发我们对课外阅读有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性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学会自主选择好的书籍。教师的真才实学主要来源于大量的读书。“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脑壳掏空,精神财富耗尽而无以补充。”真正的教师一定要是读书爱好者,这是学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接触精粹的学习资源。为此,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必须要处理好书籍的内在价值与学生主观体验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就是好的书籍也面临着跟其他信息来源进行竞争的局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因此,要挖掘不同读物的审美特质,让学生乐读,以使学生主体达成课外阅读的目标。
第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尤其是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由小学到中学,随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同化新知识越容易。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却产生了学习困难。对此,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教师的教育不当,使学生存在着知识、技能、思维等缺陷,这些缺陷又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出现学习成绩的下降。解决学习困难,不少教师的办法是让学生反复地“啃”教科书,课外加班加点给他们多补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两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思维、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因材施教等方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取得成绩,而课外阅读完全具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功能。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编辑:赵红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石家庄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