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培训 > —从《月球》示范课看探究式教学的魅力

—从《月球》示范课看探究式教学的魅力

2025年04月25日 20:38:58 访问量:19 作者:张洁

观名师课堂,悟科学真谛

——从《月球》示范课看探究式教学的魅力

石家庄镇中心校  张洁

484259b2e60d272dea32da976090c245_compress

今日参与名师在线科学课堂实录的学习观摩,犹如推开一扇通往高效教学的窗。观摩张天茹老师的课堂设计与实践,我在教学理念、方法创新和学生引导等方面收获颇丰,有了几点深刻体会。
    一、情境创设:让科学从“抽象”走向“具象”

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实验设计需注重动手体验与简单推理结合,如用“玻璃珠替代陨石”的类比,让不可见的宇宙现象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验
   二、探究活动:从“验证”到“发现”的思维升级 
    三、技术融合:用数字化AI工具突破教学边界

4、评价方式:从“知识考核”到“素养导向”
   五、教师素养:从“知识传授者”到“探究引路人”
    名师课堂的魅力,在于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探究旅程”,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实验、反思中感受科学的本质。此次学习不仅是教学技巧的学习,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科学教学不应止步于“教会知识”,而要成为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种,引导他们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探究的思维解决问题。未来,我将以名师为标杆,在课堂中践行“生活即科学,科学即生活”的理念,让每一次科学学习都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成长之旅。

b95e36af2a40623206d9d7f63c5cf1ff_compress

观摩《月球》示范课例后,我深切感受到科学教学如何通过情境浸润、实践探究与思维进阶,让抽象的宇宙知识转化为适合低龄学生的趣味探索。

    科学思维培养需贯穿课堂细节,如通过对比观察(地球与月球表面)、模拟实验(环形山形成)、质疑反思(模型与现实差异),逐步渗透“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法;对低龄学生,可简化科学术语,用“猜一猜”“想一想”等口语化表达降低思维压力,如将“风化作用”解释为“地球表面的‘化妆师’,慢慢把高山变矮、把石头磨圆”。
    这节《月球》示范课展现了科学教学的“适切性”——用儿童化的语言、可视化的实验、生活化的情境,将遥远的月球“拉近”到学生触手可及的探究中。其核心启示在于:科学教学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情境唤醒兴趣、用活动建构认知、以思维激发探究,让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过程中,既收获知识,更孕育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欲。未来教学中,我将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思中学”,让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点燃学生科学梦想的起点。

b318eae9464554c781c32c479e72ab4f_compress

王骁老师重点解释了科学课中进行教学拓展的核心原因在于打破课堂边界,让科学真正“活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深化知识理解
    联系生活:通过拓展生活案例(如用“月相变化”解释潮汐现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的实际价值。
   2.培养科学思维与能力
   批判性思维:拓展争议性话题(如“人类是否可以在月球生活”),引导学生用证据推理,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实践创新力:布置开放性任务(如用废旧材料制作太阳系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3.激发持久兴趣
   贴近学生经验:引入科技前沿(如嫦娥探月工程)、科学家故事(如居里夫人),让学生感知科学的“新鲜感”和“人情味”,避免知识枯燥化。
   情感共鸣:通过拓展环境科学(如全球变暖)、生命科学(如物种保护)等议题,唤醒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将兴趣升华为内在驱动力。
   4.适应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科学本质”与“社会责任”,教学拓展是落实这些目标的关键途径。

教学拓展不是“额外任务”,而是科学课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的重要引擎。它让课堂成为连接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桥梁,真正实现“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教育价值。

总之,参与科学名师在线学习,犹如在教学的“高速公路”上加速前行。名师们以深厚的学科底蕴、创新的教学设计和灵动的课堂智慧,为我打开了科学教学的新维度。

自我反思现存问题:
1.情境创设“成人化”:常引入远离学生生活的案例忽略学生对“身边科

学”的兴趣;
2.探究“放不开手”:担心课堂失控,习惯性提前“框定”实验步骤,抑制

学生自主性;
3.技术应用“浅尝辄止”:仅用PPT播放视频,未尝试让学生自主操作仿真

软件。
未来展望:成为“点火者”而非“灌输者”
名师课堂的终极启示,在于科学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容器”转变为“好奇

心的点火者”。正如名师所言:“好的科学课,要让学生课后仰望星空时,不再

只是觉得‘星星很美’,而是能想起课堂上模拟的恒星演化,甚至产生‘我能不

能发现新天体’的冲动。”
未来,我将以“三问”审视教学:
这节课,学生的疑问比之前更多了吗?(激发探究欲)
这个知识,学生能在生活中用起来吗?(强化应用力)
这段经历,学生会在毕业后还记得吗?(留存情感价值)
愿以名师为镜,在科学教学的沃土上,播撒探究的种子,静待思维之花绽放。

编辑:高亚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武县石家庄小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武县石家庄镇石家庄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